縣域總面積224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5萬,是老區蘇區縣,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孕育地、實踐地。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到??诖逭{研時提出“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的重要論述。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時強調,“1997年在??诖逭{研時提出的‘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一個意思”。 將樂是一座文化燦爛的歷史之城,建縣于三國吳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是我省最早建縣的古縣之一,是“閩學鼻祖”、“朱子先師”... [查看更多]
將樂文博小鎮是與福建省旅游發展集團開展的項目,位于將樂縣動車站對面,建有“六館四基地”將樂縣游客服務中心、將樂縣博物館、楊時紀念館、福建省藏瓏藝術博物館、祥云軒博物館、東南考古研究基地、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考古研究基地、福建省文物鑒定中心標本展示基地、水月窯陶瓷藝術館、福建博物院將樂文物展示基地。
查看更多梅花谷位于水南鎮轄區內,2016年,梅花種質資源圃改造升級為梅花谷。2017年,從浙江引進新品種,經擴建、改造、升級,形成梅花谷,現有梅花165畝,379種,5000多株,成為華南地區品種最多、規模最大的梅花種質資源圃。 梅花谷是鷺鳴灣森林康養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三明市將樂縣森林康養產業先試先行點之一,也是將樂國有林場森林康養基地先行示范區的第一張名片。規劃面積228公頃,森林覆蓋率達82%,負氧離子含量達1500/cm3,建有宮粉、綠萼、美人等300多種國內外梅花品種。 地址:將樂縣古鏞鎮乾灘村
查看更多玉華洞于西漢初年發現,迄今有2000多年的游覽史。該洞形成于2億7千萬年前,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觀,洞內氣溫長年保持在15℃—18℃之間,全洞總長5公里,有藏禾、雷公、果子、黃泥、溪源、白云六個支洞,共169個景點。玉華洞周邊為國家森林公園天階山,綠樹成蔭、名木繁多、藤蘿纏繞。石林四周,林木蔥郁,芳草連天。極目遠眺,翠綠群峰,綠色田園,盡收眼底。沿山石路,曲徑通幽,流泉叮咚,鳥語花香。天階山樹異、藤奇、石怪、徑幽,集天然盆景之大美,因此有喀斯特地貌上的“神奇綠洲”之美譽。 地址:將樂縣古鏞鎮梅花村 咨詢電話:0598-2323296
查看更多蛟湖村位于閩江上游金溪河畔,據明萬歷《將樂縣志》載:“相傳有蛟潛于此,因此名都”。村域面積26平方公里,轄6個自然村,275戶、1204人。先后被評為“國家級3A景區”“國家級森林鄉村”“省家風家教示范基地”等稱號。 這里是紅旗漫卷的革命熱土。土地革命時期,紅三軍團在此建立了紅色蘇維埃政權和地方革命武裝,開展打土豪、分田地、擴紅籌款等活動,在楊氏宗祠建立紅六師機關駐地,“民搭橋來渡紅軍”的故事彰顯蛟湖人民的紅色力量。 這里是“閩學鼻祖”“程氏正宗”楊時的幼時啟蒙讀書和后裔聚居地。“程門立雪”尊師重道的歷史典故代代相傳,“孝、廉、儉、耕、讀”的楊時家風精神記錄在村規民約里,鐫刻在每一位蛟湖人心中。 這里是林深水美的深呼吸佳地。明清時期閩地多位文人題贊“南湖八景詩”?,F如今,青山綠水孕育出的綠色產業蓬勃發展,一個“果香茶韻,望山親水、融合共享”的農旅、康養、研學綜合體畫卷,緩緩展開。
查看更多將樂縣緊緊圍繞“把將樂打造成全國最好康養目的地”的發展目標,在取得“全國森林康養試點建設縣”“全國森林康養基地建設試點單位”“中國森林體驗基地”“中國森林養生基地”以及“森林氧吧”等國家級品牌基礎上,將森林康養功能與休閑觀光、健康療養、體育運動深度結合,全力推進全域森林康養建設,初步形成了以龍棲山、鷺鳴灣、玉華洞、常上湖等四大基地為主導康養板塊,以高唐、南口、光明、大源、萬全等五個“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鄉鎮”為試點,以證覺寺、良地、蛟湖農耕文化園、龍池谷生態休閑區等生態休閑點為示范的連點成線擴面的全域森林康養格局。 龍棲山康養小鎮 龍棲山康養小鎮夜景 龍棲山水杉大道 龍棲山鐵城街 龍棲山厝橋 鷺鳴灣森林康養基地 鷺鳴灣 梅花谷 梅花谷景 明頭山杉木自然科普基地 ??诖迦? 常口村常上湖 ??诖迳鷳B廊道 上河洲公園 余坊上乾生態園 玉華洞景 玉華洞景2
查看更多擂茶:(一句話簡介:擂茶是將樂民間特有的飲料,用芝麻、茶葉、陳皮等擂制,最后用開水沖泡而成,常喝擂茶有防風祛寒、清肝明目、潤肺健胃等功效。)擂茶是將樂民間特有的飲料。將樂擂茶的制作獨特。必須有口徑35厘米,內壁有輻射狀紋理的陶制擂缽、一根70厘米長的茶樹枝或白蛇藤作為擂茶棍和撈濾碎渣的竹制撈飄等器具,配上擂茶的原料,如芝麻、茶葉、陳皮等擂制,最后用開水沖泡而成。 擂茶的藥用功能頗多, 酒足飯飽之后喝口擂茶,可感油膩盡退,滿腹舒暢。據驗證,常喝擂茶有防風祛寒、清肝明目、潤肺健胃等功效。 西山紙:在唐、宋時代就頗負盛名,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以細膩柔韌、光潤潔凈、吸水性強、舊存不蛀、質地優異而走俏海內外,銷往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當年,乾隆皇帝也為之動容,親命欽差大臣到將樂調紙印刷《四庫全書》。1974—1976年,國務院辦公廳、國家出版局幾次到將樂調紙印刷《毛澤東詩詞》線裝本和重要歷史文獻。 龍池硯:文房瑰寶“龍池硯”,素有閩硯精品之稱,也是我國著名古硯之一。其制作始于宋代,盛產于明朝。因宋代理學家楊時(號龜山先生)著書習字喜用家鄉這一名硯,即名揚四海,享譽千古!
查看更多查看更多
天階山保存著完整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其山清秀、草木爭榮,珍稀植物和古樹名木種類繁多,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園,被專家們稱為是喀斯特地貌上的一片綠洲。特別是天階山頂的小石林神劈鬼鑿,樹依石而生、藤繞樹而長,構成千變萬化的景觀,徐霞客在其游記中贊曰:“是山石骨棱厲,透露處層層有削玉裁云態,苦為草樹所翳,故游者知洞而不知峰?!? 導游小姐說:一踏進三月,天階山就“熊熊燃燒”起來了,這里的花事可熱鬧呢!置身天階山,完全能夠想象得出,也許最初的“火星”是由一枝最不起眼的綠絳上的嫩蕾燃爆的。但幾陣和風、幾場春雨過后,火紅的山茶、血紅的杜鵑、嬌艷的桃花,就把天階山給染紅了。但在這里形成陣勢的桂花,更能聲勢浩大地傳遞這里的芳香。將樂人真有福氣。方圓僅2.36平方公里的天階山,就生長著上千株的千年桂樹。年年金風送爽時節,就能收到天階山金燦燦、香沁沁的“請柬”。那是怎樣的一種盛況喲!叢開的青枝綠葉間,一株株桂花樹夾著層層金黃色的小花朵,“丹葩間綠葉,錦繡相重疊”。一樹桂花,就是一首清新雅致的小詩。其實,讓人心醉神迷的還有鳥。八哥、喜鵲、黃鸝、百靈、布谷與鷓鴣。它們自由自在地翱翔林間,跳躍枝頭,歌聲是那么清脆悅耳?!霸谔祀A山,人們常常會把鳥聲當成飛翔在空中的花朵,把花朵當成雀躍于枝頭的鳥鳴?!睂в涡〗闳缡钦f。此言很精彩,但天階山的美景更精彩。
查看更多“家在這里,愛在這里,我總是回頭望著你。擂茶飄香,瓜果遍地……回頭望你家鄉的回頭山,那是離鄉的兒女鄉情依依……”對于客家將樂人,尤其是漂泊在外的將樂游子,這首由著名的詞作家司順義、曲作家張卓婭譜寫的《家鄉的回頭山》,真可謂百唱不厭,每一回哼起都流連迷醉,每一次唱起都親潤可人。 回頭山,位于將樂縣城東10公里處的鄧坊,三面環水。車行省道岑文線,從鄧坊采育場懸索橋附近遙金溪河遠眺依山傍水的回頭山,猶如“白銀盤里一青螺”,小巧俊秀,綠意盎然。 回頭山又名“蠟燭山”。關于“蠟燭山”的由來,有一段傳說:古時候,高唐村有一個出了名的孝子,他叫蠟燭,家里很窮,與80歲的白發老母相依為命。一天,蠟燭去集市賣柴,賺了15文錢。他盤算著要買雙鞋、買把木梳給娘,更重要的是要買些米回家,因為家里已好幾天沒米下鍋了。不幸的是,待他走到米埠,一摸褲兜,錢丟了。無奈,蠟燭只好向王二麻借高利貸買米。為了能早些把那利滾利的借貸還清,蠟燭安置好老母親后,編了個去找遠方朋友的美麗謊言,次日天剛亮就出門了。蠟燭多么舍不得離開年事已高的娘呀,出門剎那,他淚水奪眶而出。他漫無目的地走呀走,忽然,看到不遠處的金溪河邊有一襤衫老漢正踉蹌著往河中走去。“不好,老人可能會出事!”不識水性的蠟燭徑直往河中走去,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老漢扶到對岸。老漢掏出銀子致謝,蠟燭不受?!跋灎T,這些銀子拿回去好好孝敬你母親吧!”老人硬把一袋銀子塞給蠟燭后就大步朝前走去,忽然間,老人回頭仰天一笑,沒了蹤影。蠟燭半晌才回過神,再細看,仙人回頭的地方已長出了一座山,這山改變了金溪河平直的去路,使溪水到此繞了個回旋。于是,有人稱這座山為回頭山,也有人稱其為蠟燭山。 走在通往回頭山那如弓橫跨的懸索橋上,清風徐徐,涼氣幽幽,沁人心脾。懸索微搖,有驚無險。向下,是水波不驚的清泠泠的金溪河;仰望,是回頭山那如刀削般的石崖。危崖絕壁間冒出一棵棵挺拔偉岸的古松、苦櫧及一些不知名的雜木,任憑風吹日曬,巍然屹立在水尾山腰。山頂那一幢幢依山而建的亭臺寺閣若隱若現,紅綠相融,相映諧美。 回頭山山體不高,海拔僅250米,但到山頂石級陡峭,有如登泰山天都峰,蜿蜒石徑陡如天梯,需步步踩實。絕壑攀途,鳥語花香,一側是黛綠的峻峭山崖,一側是整齊如繡的空濛山色。途中經過兩個方便歇息的小亭,一亭有聯:高亭明月滿,古寺晚香濃;一亭有詩:空手來時空手去,你往西來我往東,夜盡聽得三更鼓,翻身不覺五更鐘。其詩其聯,耐人尋味。 “云鬟別有飄蕭態,似向風前浴晚波”,崖頂壁立,峰巒險峻,順山勢而建的閭山祖師寺廟,終日木魚聲伴著鳥聲蟬鳴,在徐徐山風中傳遞古寺幽情。大雄寶殿、地藏王殿、玉皇殿、峰景寺起伏于險峰,殿殿相連。攀懸梯、走回廊、跨石坎、越飛棧,穿梭其間,于虔誠的心境中蕩滌人世風塵。 出峰景寺是一裸露的石巖,巖邊沒有扶欄,在58歲住持的指引下,我們向山腳俯視,金溪河波光粼粼,浮銀躍金。 探奇回頭山,風景這邊獨好。據同行者介紹,隨著2006年高唐電站的發電蓄水,回頭山至將樂縣城一帶將形成十里平湖。屆時,回頭山定有另一番景象、另一番風情。 遠看回頭山 碧波輕舟 仙境
查看更多
梅花谷位于水南鎮轄區內,2016年,梅花種質資源圃改造升級為梅花谷。2017年,從浙江引進新品種,經擴建、改造、升級,形成梅花谷,現有梅花165畝,379種,5000多株,成為華南地區品種最多、規模最大的梅花種質資源圃。 梅花谷是鷺鳴灣森林康養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三明市將樂縣森林康養產業先試先行點之一,也是將樂國有林場森林康養基地先行示范區的第一張名片。規劃面積228公頃,森林覆蓋率達82%,負氧離子含量達1500/cm3,建有宮粉、綠萼、美人等300多種國內外梅花品種。 地址:將樂縣古鏞鎮乾灘村
查看更多玉華洞于西漢初年發現,迄今有2000多年的游覽史。該洞形成于2億7千萬年前,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觀,洞內氣溫長年保持在15℃—18℃之間,全洞總長5公里,有藏禾、雷公、果子、黃泥、溪源、白云六個支洞,共169個景點。玉華洞周邊為國家森林公園天階山,綠樹成蔭、名木繁多、藤蘿纏繞。石林四周,林木蔥郁,芳草連天。極目遠眺,翠綠群峰,綠色田園,盡收眼底。沿山石路,曲徑通幽,流泉叮咚,鳥語花香。天階山樹異、藤奇、石怪、徑幽,集天然盆景之大美,因此有喀斯特地貌上的“神奇綠洲”之美譽。 地址:將樂縣古鏞鎮梅花村 咨詢電話:0598-2323296
查看更多蛟湖村位于閩江上游金溪河畔,據明萬歷《將樂縣志》載:“相傳有蛟潛于此,因此名都”。村域面積26平方公里,轄6個自然村,275戶、1204人。先后被評為“國家級3A景區”“國家級森林鄉村”“省家風家教示范基地”等稱號。 這里是紅旗漫卷的革命熱土。土地革命時期,紅三軍團在此建立了紅色蘇維埃政權和地方革命武裝,開展打土豪、分田地、擴紅籌款等活動,在楊氏宗祠建立紅六師機關駐地,“民搭橋來渡紅軍”的故事彰顯蛟湖人民的紅色力量。 這里是“閩學鼻祖”“程氏正宗”楊時的幼時啟蒙讀書和后裔聚居地?!俺涕T立雪”尊師重道的歷史典故代代相傳,“孝、廉、儉、耕、讀”的楊時家風精神記錄在村規民約里,鐫刻在每一位蛟湖人心中。 這里是林深水美的深呼吸佳地。明清時期閩地多位文人題贊“南湖八景詩”?,F如今,青山綠水孕育出的綠色產業蓬勃發展,一個“果香茶韻,望山親水、融合共享”的農旅、康養、研學綜合體畫卷,緩緩展開。
查看更多將樂縣緊緊圍繞“把將樂打造成全國最好康養目的地”的發展目標,在取得“全國森林康養試點建設縣”“全國森林康養基地建設試點單位”“中國森林體驗基地”“中國森林養生基地”以及“森林氧吧”等國家級品牌基礎上,將森林康養功能與休閑觀光、健康療養、體育運動深度結合,全力推進全域森林康養建設,初步形成了以龍棲山、鷺鳴灣、玉華洞、常上湖等四大基地為主導康養板塊,以高唐、南口、光明、大源、萬全等五個“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鄉鎮”為試點,以證覺寺、良地、蛟湖農耕文化園、龍池谷生態休閑區等生態休閑點為示范的連點成線擴面的全域森林康養格局。 龍棲山康養小鎮 龍棲山康養小鎮夜景 龍棲山水杉大道 龍棲山鐵城街 龍棲山厝橋 鷺鳴灣森林康養基地 鷺鳴灣 梅花谷 梅花谷景 明頭山杉木自然科普基地 常口村全景 ??诖宄I虾? 常口村生態廊道 上河洲公園 余坊上乾生態園 玉華洞景 玉華洞景2
查看更多將樂文博小鎮是與福建省旅游發展集團開展的項目,位于將樂縣動車站對面,建有“六館四基地”將樂縣游客服務中心、將樂縣博物館、楊時紀念館、福建省藏瓏藝術博物館、祥云軒博物館、東南考古研究基地、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考古研究基地、福建省文物鑒定中心標本展示基地、水月窯陶瓷藝術館、福建博物院將樂文物展示基地。
查看更多肖坊村是中國傳統村落,坐落于九曲蜿蜒的肖坊溪畔,俯瞰村莊,南高北低呈南山環抱狀,形成了依山傍水、村田相依、綠樹濃蔭的綠色生態格局,村子里的一座座門庭,濃縮了上下500年的村落建筑史,村里保存著明清時期古建筑,目前尚存完好的張氏宗祠和節孝坊的牌坊上的磚雕,精美壯觀,內容豐富,民俗情趣躍然磚上。村里還有大源蘇區紀念館、紅軍哨樓等紅色文化,是將樂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查看更多萬全鄉良地村自梁姓始祖于北宋年間開基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獲評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由廟、祠、宅、倉、橋等各類古建筑組成的良地古建筑群,既是良地這一山地古村落景觀建筑的核心組成與精華所在,也是閩西北客家鄉土建筑的完美展現。村里統一規劃建設鄉村民宿、膳坊、垂釣燒烤、農耕體驗等配套功效區,目前正在規劃60畝的梅花園建設,進一步打造旅游觀光景點。
查看更多原稱明臺庵,位于天階山兩峰之盆谷處,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占地二千多平方米,原建筑幾經銷毀,不復存在,現在的明臺寺是1993年重建的。 明臺寺采用中軸對稱的宮殿式建筑,宏偉壯麗,莊嚴肅穆,寺內外古木扶疏,名花溢彩。游客在出玉華洞后必經此寺。寺中住有僧人,香火旺盛,是當今朝圣的景點。每年農歷的二月十九(觀音誕辰)、六月十九(觀音成道)、九月十九(觀音涅槃)這里都舉行盛大佛會。徐霞客游玉華洞時曾在此庵食宿,并在《玉華洞游記》中記載:“山半有明臺庵,洞后門所經,余時未飯,復出道左登嶺,石磴縈松,透石三里,青芙蓉頓開庵中,飯于庵仍下至洞前門……,下浴庵中,宿焉?!?
查看更多含云寺,座落于將樂縣城背面的含云山麓。此地長林古木,鳥雀不驚。宋理學家楊時曾在這白云裊繞,幽雅靜謐的地方,度過他幼年的讀書生涯,而且在他一生中還多次在此聚徒講學并寫成許多宏篇巨著,諸如《禮記解義》、《列子解》、《虎頭巖記》等,為弘揚民族文化留下一份珍貴遺產。 《將樂縣志》載:“含云山,在縣治西,其山下有寺,宋楊時嘗筑室讀書于此?!庇衷疲骸昂扑?,有異僧居此。……宋建中靖國間,有禪師慶真者,得宗詣于江西之泐潭月禪師,乃大振宗風,益新輪奐。當是時,閩之上游列剎相望,而是寺實稱最?!? 含云寺始興于前唐,元丙午毀于兵燹。因是名人的讀書圣地,故后來佛徒進行擴建。明洪武十二年(1379),僧蕭善把含云寺主要殿閣重建得莊嚴巍峨,金碧輝煌。清康熙二十八年,增建了金剛、羅漢、觀音三個殿閣,也把客堂前后殿重整一新。坐北朝南的含云寺,由幾座殿閣構成長方形院落,總面積約有一萬多平方米。共有金剛殿、羅漢殿、觀音殿、地藏殿、三寶大殿和如來佛大殿,最后面還有個廳堂。 正門是用磚砌成的牌坊式建筑,門的上端橫著一塊2米多寬,4米多長的條石,石板上鐫刻著“含云寺”三個大楷。左邊的一片山地,在民國時被定名為“中山林”,是將樂縣人民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特地在這里開辟的,每年清明時節到此除草植樹,以擴大“中山林”。殿與殿之間的空地上種有各種花卉,有的是盆景,有的栽在地上。 金剛殿里保留許多精美的雕刻,展現了清代的藝術特色。殿正中端坐著鍍金的彌勒佛塑像,兩側立著高大的四尊金剛。地藏殿里,坐著四大菩薩之一的地藏菩薩像,觀其面,“安忍不動,靜慮深密”。觀音殿里,慈善的觀音菩薩,一身金光閃閃,安祥地盤坐在蓮花座上。約走十幾步,便是架井、扛梁的巨型三寶佛大殿,是典型的明代木結構高層樓閣建筑。殿閣正中央坐著一尊釋迦牟尼佛,兩側是藥師和彌陀佛。左右側分別立著虔誠的弟子摩訶迦葉和阿難陀,兩側立著24個小型塑像,身上都是貼金的。再后面還有一“架井”、“扛梁”的巨型如來佛大殿。殿正中坐著金色的如來佛塑像,左右兩邊站著十八羅漢。最后面還有一座廳堂,含云寺的僧人日常在此誦經。 如此圣地佳境,在四十年代的一場大火中化成灰燼!建國初,還留有一片廢墟。
查看更多位于將樂縣南部,總面積156平方公里,擁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人與生物圈網絡成員”、“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三塊牌子;被稱為“中國東南動植物基因庫”。 管理局所在地余家坪距縣城57公里,龍棲山主峰1620.4米,余家坪海拔為800多米。這里氣候濕潤,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森林覆蓋率高達98%,有多種瀕危的動植物在這里繁衍生息。這里群峰列屏,林海蒼蒼,翠浪濤濤;這里古樹名木,奇花異草競相爭艷;成片的南方紅豆杉、柳杉樹群,具有濃厚的“風水林”色彩,使人深感這塊土地歲月的悠遠、地力的厚實。圣水巖、仙人塘的山高谷深,綠濤滾滾、云煙浩淼懸崖峭壁,溝壑縱橫,孤峰絕秀,溪流交錯;這里藍天白云,空氣清新,是天然氧吧;這里萬獸奔雄,罕見的華南虎時常出沒,云霧深處百鳥鳴幽,盡顯動物與人類的和平共處;這里自然原始,野趣盎然,宛若一位情竇初開的少婦;這里有清風明月,田疇麥壟,牛棚水車,粗獷純樸的客家風情,令人駐足;這里有野人部落,宋代造紙作坊、蘭花溪流,自然博物館等一系列人文、自然景點;總之這里的每一座山峰都有一個動人的傳說,每一塊靜臥的石頭都有說不出的悠遠記憶…………
查看更多傳說位于縣城南面約25公里的南口鄉半村附近,地層時代與玉華洞相同,但屬于塔式與樓臺式(或稱包廂式)為主的巖溶地貌。 據清乾隆《將樂縣志》記載:“金華洞口風出甚急,內多蝙蝠”。洞內分為上、中、下三層,形似樓閣,各層之間洞中有洞,大洞套小洞,大如宮殿,小如猿穴,曲徑多歧,宛如迷宮。洞內景點多,變化大,漫步洞中移步換景,美不勝收。已知景點有“仙鶴指路”、“玉龍吐珠”、“靈龜獻壽”、“海豹觀景”等,構景奇巧,栩栩如生。尤以“彩虹分天”、“觀音送子”、“姜尚賣碗”、“文王拉車”最為神似。 金華洞歷史上有許多美妙的傳說。相傳洞里有狐妖,每當進去一伙人,出來時會少一人。本來洞前有座庵,香火極盛。自從住了妖怪,庵前冷落,人跡罕至。后來,一位擺渡的小伙子,名叫水生,急公好義,竟讓身軀化為一尊石像,把妖孽嚴嚴實實地封在洞里。如今我們找不到水生,自然也游不成此洞了。目前,我們根據前人留下的文字,正在慢慢尋覓。 玉華洞、銀華洞、金華洞合稱將樂“三華勝景”,名揚古今。
查看更多位于縣城東南18公里的漠源鄉地村山中,距玉華洞約13公里。洞內有120個支洞,面積約3000平方米。溶洞類型以地下宮殿式為主,通道縱橫交錯,洞內石筍、石芽、石柱等巧妙地構成了千奇百怪的景物。這些景物天然成趣、姿態萬千。 相傳,唐正德年間,皇上游銀華洞,丟失還魂帶、金扁擔二寶于洞內。因當時洞中昏黑,照明燃料已盡,不便久留,匆匆離去。其后達官貴人爭相游洞尋寶,吃喝攤派錢糧,天天酒肉不斷。百姓不堪其擾,就拿糯米舂糍粑砌石頭,再用大火燒煉,一夜之間封死洞口。久而久之,人們便不知洞口之所在。 1980年,在地名普查中,工作人員與當地群眾發現了銀華洞的后洞,并在洞口一米處挖掘到唐天寶(742年——746年)銅錢一枚,以此可以證明銀華洞游覽歷史之悠久。洞內喀斯特地貌奇特,景點別致,生動多變。富有韻律感的“地下迷宮”,晶瑩透亮的奇巖怪石組成一座座色彩絢麗、濃淡相間的群雕,銀華四射,溢彩流光,置身其中,仿佛誤入水晶宮!由石灰巖沉積物構成的銀華洞景觀,或凌空垂簾,千絲萬縷;或崗巒起伏,虎嘯猿啼。特別是“脫韁野馬”,“金雞破曉”二景最佳,那石筍酷似揚鬃奮蹄的烈馬,又如引吭高歌的金雞,瀟灑、活脫,自由自在,令人遐思,妙不可言。
查看更多位于將樂縣城南7公里的天階山下,形成于二億七千年前。遠在古生代二迭紀以前,這里是海灣,沉積了數百米厚的石炭紀船山組灰巖和二迭紀棲霞組灰巖。到中生代的二迭紀末,受地殼運動影響抬升為陸地,原有灰巖普遍發生褶皺斷裂,形成許多斷層、節理和裂縫。又因這里雨量豐富、植被繁茂、帶有二氧化碳和植物酸的水流滲入石灰巖裂縫,經過長期的沖刷、溶蝕、切割,裂縫擴大,漸成溶洞。同時,石灰石延伸,懸掛著鐘乳石;鐘乳石和石筍相接,成了石柱,這樣就塑造了千姿百態的洞景。 全洞總長5公里,分藏禾、雷公、果子、黃泥、溪源、白云六個支洞,有一扇風、仙人田、碩果累累、擎天柱、瑤池玉女、龍宮、萬家燈火、金雞唱亮、五更天等166處景觀?!耙燥L取勝、以水見長、以云奪奇、以石求異”是玉華洞的四大特色,屬“中國四大名洞之一”,古有“不游玉華洞,枉為福建人”之說。玉華洞已有2000年游覽史。歷代州府官員、縣令以及游人墨客在這里留下了數以千計的游記、詩賦和題刻,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曾冒雪考察玉華洞,寫下了著名的《玉華洞游記》。
查看更多查看更多
一、簡介: 二、行程: 乘車至將樂高速出口,沿204省道往順昌方向行駛9公里到達高唐常口村(約15分鐘車程),右行1600米至將樂云衢山峽谷漂流景區:漂流全程3.2公里,落差116米,其中最長滑道400多米,落差近50米。游客順激流漂流而下,穿行于峭壁峽谷間,既能體驗到飛流直下、與浪共舞的激情碰撞,又能感受到迂回曲折、平潭戲水的歡愉情調,還能欣賞到兩岸古樹參天、翠木蘢蔥的原始生態景觀,全程約1.5-2小時。漂流結束乘車返回溫暖的家。 三、門市價: 周末198元/人,非周末168元/人,含觀光車、保險。
查看更多{$mofeipage$} {$mofeipage$} {$mofeipage$} {$mofeipage$} {$mofeipage$} {$mofeipage$} {$mofeipage$} {$mofeipage$} {$mofeipage$} {$mofeipage$} {$mofeipage$} {$mofeipage$} {$mofeipage$}
查看更多天階山保存著完整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其山清秀、草木爭榮,珍稀植物和古樹名木種類繁多,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園,被專家們稱為是喀斯特地貌上的一片綠洲。特別是天階山頂的小石林神劈鬼鑿,樹依石而生、藤繞樹而長,構成千變萬化的景觀,徐霞客在其游記中贊曰:“是山石骨棱厲,透露處層層有削玉裁云態,苦為草樹所翳,故游者知洞而不知峰?!? 導游小姐說:一踏進三月,天階山就“熊熊燃燒”起來了,這里的花事可熱鬧呢!置身天階山,完全能夠想象得出,也許最初的“火星”是由一枝最不起眼的綠絳上的嫩蕾燃爆的。但幾陣和風、幾場春雨過后,火紅的山茶、血紅的杜鵑、嬌艷的桃花,就把天階山給染紅了。但在這里形成陣勢的桂花,更能聲勢浩大地傳遞這里的芳香。將樂人真有福氣。方圓僅2.36平方公里的天階山,就生長著上千株的千年桂樹。年年金風送爽時節,就能收到天階山金燦燦、香沁沁的“請柬”。那是怎樣的一種盛況喲!叢開的青枝綠葉間,一株株桂花樹夾著層層金黃色的小花朵,“丹葩間綠葉,錦繡相重疊”。一樹桂花,就是一首清新雅致的小詩。其實,讓人心醉神迷的還有鳥。八哥、喜鵲、黃鸝、百靈、布谷與鷓鴣。它們自由自在地翱翔林間,跳躍枝頭,歌聲是那么清脆悅耳?!霸谔祀A山,人們常常會把鳥聲當成飛翔在空中的花朵,把花朵當成雀躍于枝頭的鳥鳴?!睂в涡〗闳缡钦f。此言很精彩,但天階山的美景更精彩。
查看更多“家在這里,愛在這里,我總是回頭望著你。擂茶飄香,瓜果遍地……回頭望你家鄉的回頭山,那是離鄉的兒女鄉情依依……”對于客家將樂人,尤其是漂泊在外的將樂游子,這首由著名的詞作家司順義、曲作家張卓婭譜寫的《家鄉的回頭山》,真可謂百唱不厭,每一回哼起都流連迷醉,每一次唱起都親潤可人。 回頭山,位于將樂縣城東10公里處的鄧坊,三面環水。車行省道岑文線,從鄧坊采育場懸索橋附近遙金溪河遠眺依山傍水的回頭山,猶如“白銀盤里一青螺”,小巧俊秀,綠意盎然。 回頭山又名“蠟燭山”。關于“蠟燭山”的由來,有一段傳說:古時候,高唐村有一個出了名的孝子,他叫蠟燭,家里很窮,與80歲的白發老母相依為命。一天,蠟燭去集市賣柴,賺了15文錢。他盤算著要買雙鞋、買把木梳給娘,更重要的是要買些米回家,因為家里已好幾天沒米下鍋了。不幸的是,待他走到米埠,一摸褲兜,錢丟了。無奈,蠟燭只好向王二麻借高利貸買米。為了能早些把那利滾利的借貸還清,蠟燭安置好老母親后,編了個去找遠方朋友的美麗謊言,次日天剛亮就出門了。蠟燭多么舍不得離開年事已高的娘呀,出門剎那,他淚水奪眶而出。他漫無目的地走呀走,忽然,看到不遠處的金溪河邊有一襤衫老漢正踉蹌著往河中走去?!安缓?,老人可能會出事!”不識水性的蠟燭徑直往河中走去,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老漢扶到對岸。老漢掏出銀子致謝,蠟燭不受?!跋灎T,這些銀子拿回去好好孝敬你母親吧!”老人硬把一袋銀子塞給蠟燭后就大步朝前走去,忽然間,老人回頭仰天一笑,沒了蹤影。蠟燭半晌才回過神,再細看,仙人回頭的地方已長出了一座山,這山改變了金溪河平直的去路,使溪水到此繞了個回旋。于是,有人稱這座山為回頭山,也有人稱其為蠟燭山。 走在通往回頭山那如弓橫跨的懸索橋上,清風徐徐,涼氣幽幽,沁人心脾。懸索微搖,有驚無險。向下,是水波不驚的清泠泠的金溪河;仰望,是回頭山那如刀削般的石崖。危崖絕壁間冒出一棵棵挺拔偉岸的古松、苦櫧及一些不知名的雜木,任憑風吹日曬,巍然屹立在水尾山腰。山頂那一幢幢依山而建的亭臺寺閣若隱若現,紅綠相融,相映諧美。 回頭山山體不高,海拔僅250米,但到山頂石級陡峭,有如登泰山天都峰,蜿蜒石徑陡如天梯,需步步踩實。絕壑攀途,鳥語花香,一側是黛綠的峻峭山崖,一側是整齊如繡的空濛山色。途中經過兩個方便歇息的小亭,一亭有聯:高亭明月滿,古寺晚香濃;一亭有詩:空手來時空手去,你往西來我往東,夜盡聽得三更鼓,翻身不覺五更鐘。其詩其聯,耐人尋味。 “云鬟別有飄蕭態,似向風前浴晚波”,崖頂壁立,峰巒險峻,順山勢而建的閭山祖師寺廟,終日木魚聲伴著鳥聲蟬鳴,在徐徐山風中傳遞古寺幽情。大雄寶殿、地藏王殿、玉皇殿、峰景寺起伏于險峰,殿殿相連。攀懸梯、走回廊、跨石坎、越飛棧,穿梭其間,于虔誠的心境中蕩滌人世風塵。 出峰景寺是一裸露的石巖,巖邊沒有扶欄,在58歲住持的指引下,我們向山腳俯視,金溪河波光粼粼,浮銀躍金。 探奇回頭山,風景這邊獨好。據同行者介紹,隨著2006年高唐電站的發電蓄水,回頭山至將樂縣城一帶將形成十里平湖。屆時,回頭山定有另一番景象、另一番風情。 遠看回頭山 碧波輕舟 仙境
查看更多證覺寺又名證果寺,坐落在將樂縣萬全鄉??诖宓奶缴铰矗冀ㄓ谔莆涞氯辏ü?20年),較福州鼓山的涌泉寺早288年,據說福州鼓山上的寺廟就是仿照證覺寺建成的,所以民間素有"先有將樂證覺寺,后有鼓山涌泉寺"的說法。證覺寺形似"觀音座蓮",分上、中、下三殿,皆雕梁樓、齋堂、僧房、方丈室、閱覽室、旅客臥室、放生池、太平山門樓等等。觀其布局設施,與福州鼓山大同小異,入其境令人心曠神怡,超世忘俗。 我無首先來到大悲閣,大悲閣也叫尼姑庵,是寺內尼姑無飲食起居的地方。到了這里,大家在不知不覺中,是否開始有了一種慈悲為懷的感覺。 我們在木魚山腳下看到的這座海會塔是1997年新落成的,可以存放1700多位比丘僧、比丘尼、五戒居士的骨灰。后山還有類似的五座古塔,它們大多建于清朝,是古寺的一道獨特的景觀。 這第二殿為大雄寶殿,是最精彩所在,屋脊呈卷棚式弧形,燕尾式飛檐如紫燕凌空、彎月懸天,充滿動態感的構造,有巧奪天工之妙。梁項屋脊雕有麒麟奔走、鳳凰展翅的圖案,各色瓷料剪貼鑲嵌,流光溢彩,蔚為大觀。殿中的釋迦尼等塑像低眉含笑、妙相莊嚴,人感到法力無邊。兩廂的十八羅漢有張有有馳、栩栩如生,一個個頗有正義感。殿上方錦幢重疊,彩幡飄動,香煙冉冉,加上案上的鮮花供果,整個大殿顯得清凈各諧。大家請看這"妙趣匾",匾內金光閃閃的12個醒目大字,從中間看是"大雄寶殿",從左側看是"諸法空相",從右側看是"萬德圓融",真個妙趣橫生。 證覺寺有"千柱落地"的美稱。傳說證覺寺極盛時,寺廟里共有一千根住子,顯得凜然大氣、很有規模。這千根柱也有它無不尋常的來歷呢。民間傳說這些柱子是寺廟初建時,大法師從建陽買回來的。那時法師和兩個徒弟來到建陽,看到滿山大樹參天,就找到東家求購,東家死也不肯,法師再三請求,并以佛家的修行來打動他。東家終于松了口,說:"好哇,山上有幾株沒有尾巴的樹,倒是又粗又大,就賣給你吧。"當天晚上下了一場大雨,翌日起個大早,法師請東家一塊上山,奇怪的是,山上的大樹都像遭了雷劈、全沒尾巴了。東家目瞪口呆,只好無奈地說:"好吧,都賣給你算了。"于是師徒們就得到了全山的木頭。兩個徒弟看見那么多的木頭犯了愁,怎么搬呀?"法師掏出一大包火柴,用袈裟把它包起來,囑咐徒弟說:"帶上它,在路上別偷看,火柴到了寺里。木頭也就跟著來了。"說完便走得無影無蹤。徒弟無日夜兼程往回趕,一天到了盧安,這里離寺廟已經很近了。他無在河邊歇歇腳,一個摸著包里的火柴說:"木頭怎么來呀,師傅變的是啥戲法?"另一個說:"拿出瞧瞧,說不定師傅騙我無呢。"兩人迫不及待打開袈裟,沒想到那些火柴全變成木頭,并統統滾到河里去了。徒弟嚇壞了,大喊大叫奔回寺里,急忙告訴已回寺的師傅。法師嘆了嘆氣,隨口念了句咒語:"你那邊下去,這邊上來。"吩咐徒弟到廟前的塘里撥出木頭,大家果然在塘里撥起了不少木頭,一根連著一根,不知撥了多少,手都磨破了皮。這時上面傳來工匠的聲音:"小師傅,夠了,夠了。"話聲剛停,塘里的木頭就再也撥不出來了。"徒弟們跑上來一看,寺院已修好大半,一根根大柱聳立著,數了數正好一千根,從此證覺寺"千柱落地"的名聲便傳開了。 大雄寶殿之后乃觀音殿,殿內原先祀奉一尊銅鑄觀音菩薩,高一丈六尺,重千余斤,慈眉善目地在這里普渡眾生。這是將東縣最大的一尊金屬菩薩,曾經在證覺寺坐了一千多年,可惜毀于文革那一場浩劫。殿內還供奉著來自印度的三尊玉佛,最大的身高58,寬48厘米,厚23厘米;最小的一尊僅20多厘米高,還有一尊的高度介于二者之間。這三尊玉佛都是用漢白玉雕琢而成的,白晰如鏡,雕藝高超,堪稱無價之寶,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文物。 證覺寺歷史悠久,據志書載:"太平山屬閩北名山,古剎證覺寺乃鏞州勝地。寺創自唐初,辟叢林而始建精舍,歷劫火而赤地徒存。迨宋末,元代至正之世,有天橫之親,法名天然者。爾時橫開勝闕,高峙銀樓。玉磬聲清,繚繞四周之瓦角;金錚響振,搏俯百尺之楹頭。方丈階前,塵立腳前白雪;大雄殿上,座顯紅蓮;法雨雷鳴,天香霧積,實誠跨全省之名勝,甲上游大觀者矣。"可見證覺寺歷經五代,幾度硝煙,屢次重建,依然文采煥發。 證覺寺還不乏人文景觀,藏經閣內珍藏佛典、經書數千卷。樓下法堂照壁有將樂人、曾任戶部右侍郎的廖蓮山及知名人士所題詩詞、對聯。廖侍郎的題詩為:“秀起龍峰百丈梯,平疇一望野云低。鳥巢梵宇盧山近,水映禪心慧遠齊。夜半濤聲清客夢,樓前月影下蓮溪。偶來世外空塵想,臥起晨鐘喚宿迷?!绷硪皇灼呓^夸道:“千柱玲瓏法殿開,盤陀飛錫自西來。北閩名勝稱第一,原是天潢親創哉?!备腥さ氖且恍╅郝?,如“壽無量法無邊無是無非無煩惱,人有緣度有難有因有果有菩提?!辈恢慰陀泻胃锌?美也歷經劫難。不要說歷史上的戰爭和盜匪,就拿當代來說吧,1958年上海勞改農場遷入該地,證覺寺被征為農場的醫院,至1961年春農場撤離。隨后文化大革命開始,本寺更是慘遭破壞,寺廟拆除,眾僧被趕出山門,許多財物和珍貴的藏經被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宗教政策得到貫徹落實,從1982年春開始,歷經數年的艱辛,佛教界和群眾在這塊荒蕪多年的廢墟上重新建起了雕梁畫棟的證覺寺。1985年8月,證覺寺宣布開放,省佛教協會會長普雨方丈法駕蒞臨,手書“證覺禪寺”扁額,廟宇煥彩,禪堂生輝。在政府和社會的支持下,全寺僧徒團結奮進,發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好傳統,堅持“農禪并重”的方針,走“愛國愛教”的道路,1988年實現了“以寺養寺”、“自給自養”。1990年11月,全市寺廟自養現場經驗交流暨表彰會在此召開,同時舉辦了內容豐富的宗教政策宣傳教育展覽,吸引了數以萬眾的游客來參觀。如今的證覺寺,不僅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千年古剎,而且還是一個多種經濟的種植園和療養、避暑的勝地。伴隨著晨鐘暮鼓,游人可在殿前遠眺“鯉魚朝天”,可以林下品茶賞月,聽溪水如歌如訴。這里有古老的石塔,還有功德林、修行竹、皈依松、福德果、報恩茶,奇花異木,比比皆是,令你耳目一新,如履仙境。 走廊 屆宇 大悲閣
查看更多將樂水南烏石山,云氣氤氳,山麓秀木成林。隆然現出一座古墓,莊嚴,肅穆,深邃。這里長眠著宋代著名理學家楊龜山先生。 《楊時年譜》載:宋紹興五年(1134)3月15日,楊時為了替自己找一塊墓址,“與諸友相地于鋪州之南山”?!?宏農楊氏族譜》記載:時公,卒于大宋高宗紹興五年乙卯歲四月二十日辰時,享壽八十有三,葬于鋪州水南烏石山,蓮葉蓋龜形,坐南向北??梢姶四篂橄壬赃x墓。為何“坐南向北”呢?先生自選的結果、理想的朝向――始終望著北方。家鄉在北方,老師在北方,朝廷在北方。這不就是先生一生為人的最簡潔的總結和表白么? 明嘉靖《延平府志》記載:楊時墓,宋胡安國撰墓志銘。成化六年,復建神道坊及享亭。弘治六年,知縣陳大經渴祭,還買田出租,以備歲時祭掃。七年,增建享堂三間,左右兩廊及泡福之所,繚以墻垣。 據楊時三十一代孫楊桃芳老人所言:“每年春秋兩祭,各地龜山公后裔帶著族譜和供品,長途跋涉來祭墓。我是最后一個接管祭田者,每年接待來自南平、閩縣、邵武、明溪、寧化,以及廣東省的族親,大約有數百人之多?!逼鋱雒嫔鯙閴延^。1985年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將此墓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先后兩次撥款修葺。整座墓壟保存著明代的原貌。墓面寬3米,進深3 . 5米;墓坪寬5米,進深8米;墓體總長27米。由墓坪和墓丘組成的墓體呈馬蹄形,墓丘前正中安放的以“將樂石”制作的孤頂長方體墓碑,是明朝憲宗成化六年,即公元1470年朝廷重修墳墓時豎立的。這塊高105厘米、寬56厘米、厚6厘米的墓碑完好無損,碑面中央陰刻豎寫的“宋龜山文靖楊先生神墓”。該碑文為明成化六年巡按御史滕貽所書,工整遒勁的楷書大寫,依然清晰如初。墓前立有石鑿而成的香案和以花崗石板雕刻的文房四寶。墓坪下由宋磚砌成32級臺階。入口處兩側雄踞兩尊石獅。墓前方有一座明代風格的重檐歇山式牌樓,上方掛著“程氏正宗”、“倡道東南”的匾額。牌樓高6.4米,雙層樓頂,翹角騰躍,如蒼鷹展翼。 總之,整座神墓融會古今,歷久彌新,宏偉壯觀。既與山體相依偎,又能鳥瞰蜿蜒而去的清澈的金溪。云山蒼蒼,溪水泱泱,留此勝跡,無限風光。每年的春秋佳日,拜渴者絡繹不絕,大家無不感到: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楊時紀念館前門
查看更多